接前文:
一、当代日韩困境的历史教训:“”危机
当前日本将中国列为“最大战略挑战”,韩国煽动反华民粹,其根本原因在于产业替代与地缘挤压:美国收割红利与中国产业升级(芯片/新能源等),使日韩经济濒临崩溃。这种困境与古代吐谷浑国(317-663年)的遭遇高度相似——两者皆依赖地缘屏障(日韩靠海,吐谷浑靠青藏高原)和外部动荡生存,如今面临中美博弈下的存亡危机。
二、吐谷浑兴衰:分裂中国的“陆上日本”
吐谷浑凭借地理闭环(青藏高原屏障)和贸易垄断,在魏晋南北朝乱世中存续三百余年:吐谷浑的生存逻辑与日本类似,“胡学为体,汉学为用”,吸收中原官制但保持游牧内核;通过控制丝绸之路南线“青海道”,对中原、吐蕃、西域贸易抽成牟利;其繁荣需中原持续分裂,故竭力阻挠统一(类比今日日美遏华战略)。
三、茶叶重要性堪比稀土/芯片:吐谷浑对茶叶贸易垄断引爆“奶茶战争”
茶叶作为吐蕃“战略刚需”(解脂防病,堪比今日芯片或稀土),被吐谷浑垄断定价权:中原茶叶经吐谷浑输入吐蕃,价格暴涨引发“奶茶战争”;吐谷浑勾结突厥(如日本倚仗美国),借垄断地位煽动中原内乱以自保;所谓“奶茶动乱”,实为贸易霸权与分裂阴谋的必然结果。
随着中国回归统一,重新成为东方生产中心,从“韬光养晦”转向“有所作为”,国内掀起基建高潮,大修运河网络,构建统一大市场,实现内外双循环,而在特殊历史时期崛起的中间商国家(吐谷浑/日韩),即将迎来末日。
01
气温变化与国势兴衰
回顾中华五千年气温变化曲线图,我们可以发现,五胡乱华以及吐谷浑强盛的这段时期,正是历史上的气候寒冷周期,中原生产型文明国家遭遇严峻挑战,吐谷浑这样的游牧政权,通过控制贸易路线大肆谋利,处于历史上的机遇期,这才创造了游牧政权最长延续时间的记录。
吐谷浑的繁荣与衰落,与近代以来日韩的兴衰十分类似。
公元1300年代以来持续的气候冷期,东方生产型文明处于衰弱期,英荷美等西方海洋文明国家,借助控制海洋贸易路线大肆谋利,并刻意制造大陆国家的分裂与动荡以维护自身利益。因此日韩崛起,作为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的中间商,大发其财,甚至一度成为发达国家。
1900年以来,全球平均气温持续走高,世界再次迎来变暖周期,如今已经基本与汉唐时期的温度持平。伴随着气候转暖,东方大陆生产型文明的崛起,西方世界日渐式微,极有可能回归如汉唐时代大陆文明主导的世界秩序,日韩也将回归到历史应有的地位。
日韩的衰落映射到历史上,就是伴随中原隋唐的崛起,西部吐谷浑迎来末日。
南北朝时期,吐谷浑作为独立的第三国,在南北之间左右逢源,索要好处,迎来历史上的鼎盛时期。根据一系列考古成果,这一时期的吐谷浑墓葬内容十分丰富,来自汉地和西域的各种奢侈品琳琅满目,体现出当时吐谷浑的经济繁荣。当中国再次恢复大一统,吐谷浑失去了政治博弈和经济牟利的空间,生存日渐窘迫。
公元581年,北周丞相杨坚受禅让称帝,国号为“隋”,定都大兴城(今陕西省西安市)。
这一年是吐谷浑第十八任国主夸吕在位的第四十七年,夸吕是吐谷浑历史上第一个自称可汗的国主,自恃国力强盛,常常寇边袭扰,打劫商队和城市。
据《周书》和《隋书》的《吐谷浑传》等记载,西魏大统年间(535年-551年),吐谷浑可汗夸吕“寇抄不止,缘边多被其害”;“夸吕复寇凉州”;隋开皇初(581年),“以兵侵弘州”,是年又复寇凉州。“高祖以陇西频被寇掠,甚患之”(《隋书·贺娄子干传》)。
吐谷浑的贪婪无耻可见一斑。越来越不满足收取过路费,而是干起了无本万利的买卖,打劫中原和西域的商队和财物,转手高价倒卖,打劫、销赃一条龙。
此时的中原王朝内忧渐渐平息,“韬光养晦”阶段结束,开始对外有所作为。
隋文帝杨坚名为受禅,实为篡位,得位不正,急于对外用兵立威。征服吐谷浑,很自然地成为谋取军功的最佳对象。杨坚登基同年,遣元谐、贺娄子干、郭竣、元浩等率步骑数万击吐谷浑,兵出鄯州,趋青海,连战大捷,俘斩万计,夸吕远遁,其名王十余人率部来降。
开皇三年(583年)五月,窦荣定破突厥及吐谷浑于凉州,六月,梁远又破吐谷浑于尔汗山。开皇四年(584年),贺娄子干发河西五州兵击吐谷浑,“入掠其国。杀男女万余口”(《资治通鉴》卷176)。
隋初时对吐谷浑的连续用兵,杀掠甚众。吐谷浑发生内乱,无力寇边,隋文帝亦改行招抚,不准河间王杨弘和垒州刺史杜用兵。在对吐谷浑用兵的同时,杨坚派兵攻打突厥,并且用长孙晟的离间之计,使突厥汗国分裂为东突厥与西突厥两部。在稳定西部和北部边疆的之后,杨坚以举国之力筹备南征大计,实现国家统一。
开皇九年(589年),隋数路大军南下,一举灭陈。吐谷浑震慑,遣使进京朝贡。夸吕死后,其子世伏更加恭顺。开皇十六年(596年),吐谷浑可汗世伏娶隋宗室女光化公主,建立和亲关系。
世伏死,其弟伏允立,依俗尚公主,朝贡岁至,但犹“常访国家消息”,隋文帝“甚恶之”(《随书·吐谷浑传》)。但也暂时相安,矛盾依旧。
02
隋朝的国家战略
公元604年,隋炀帝杨广继位,改年号大业。
杨广颇具经济头脑,对于丝绸之路的贸易利益十分看重。
我大隋没统一的时候,你吐谷浑在中间赚差价;
现在我大隋统一了,你吐谷浑还在赚差价;
那我大隋不是白统一了?
所以吐谷浑不能再留!
对于东方生产型文明来说,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世界,才是好的世界。
大军出征之前,首先搜集军事情报。
公元605年,受隋炀帝委派,年近六旬的裴矩来到了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肃张掖。在这里,裴矩寻访商户、与胡商沟通交往,了解西域各国风俗、地理、物产、典章制度等。从山川地貌到风土人情,从姓氏家族到服章物产,他汲取着一切关于西域的知识。除了与胡商交流,裴矩还查阅了大量的古籍,与实地考察的内容相互印证,将这些信息汇编成三卷图文并茂的书,取名《西域图记》。
虽然《西域图记》主要是二手信息汇编,但这已经是唐僧玄奘的《大唐西域记》问世之前,中原王朝所能得到的最为详尽的关于西域地区的情报集。
在《西域图记》这部书里,裴矩详细记录了当时西域诸国的地理环境、政治结构、宗教信仰、礼仪典范、物产资源等情况,记述了通往“西海”的路线,并绘制了大量地图,成为当时人们了解西域的“交通指南”。
《西域图记》原书虽已亡佚,但《隋书·裴矩传》收录了该书的序言。序言中提到当时外贸的繁盛景象,更表达了皇上顺应天命、养育万物,对华夏与夷狄一视同仁的理念,最终目标是让天下百姓都仰慕归化,归于一统。
为了鼓励西域商人与中原通商,隋炀帝还派遣裴矩频繁地前往张掖、武威、敦煌等地,主管互市,大搞招商引资。
裴矩通过与当地人的沟通和实地考察,针对“客户痛点”制定了商贸规则,如设立了既能传递公文又能提供食宿的驿站。裴矩还代表隋朝与西域各国统治者或贸易代表谈判,争取双方在关税方面达成互利协议,以降低对方商品进入中原的关税为交换,换取隋朝商品在西域地区的优惠待遇。他还鼓励西域商人与政府直接开展贸易,令交易活动的范围和内容大大增加。
以上一连串行动表明,隋朝的国家战略,就是效仿汉代的贸易与扩张,包括如下三部曲:
第一步,通过对外贸易,赚取外汇(金银)充盈国库的同时,实现汉文化对外扩张与渗透;
第二步,通过经济交流和文化接触,对当地居民进行和平演变,使其形成对中华的认同;
第三步,制造外交事件(比如汉使傅介子),将该国变成中华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美国看上去也常用这三步搞和平演变,但是美国文化的根基是清教种族主义,最后只有“五胡乱美”,而不存在“混元一统”这个选项。
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”
“日月所照, 皆为华夏;江河所至, 皆为汉土。”
“穷则搁置争议,达则自古以来。”
这是刻在每个中国人脑子里的文化基因。
顺便提一句,《魔童闹海》中的“姑姑”西海龙王敖润,完全可以取欧美白人女子的形象。《西域图记》告诉我们,中国古人所了解的“西海”,就是欧洲的地中海。
03
隋炀帝西征
隋朝积极拓展与西域的贸易往来,宣扬隋朝的文明、富庶与包容,许以厚利。这一系列鼓励西域商人与隋朝通商的政策,吸引了西域商人络绎不绝地通过河西走廊进行贸易。
与之相伴随的,就是通过青海道往来中原与西域商队快速减少,吐谷浑的财政受到严重影响(正如中国产业升级,导致日韩快速衰落)。吐谷浑日益变成一个流氓国家,军队化身为打劫团伙,袭扰河西走廊,打劫来往商队,成为周边国家的公敌。
大业四年(608年),裴矩指使高车袭击吐谷浑,吐谷浑向隋朝请求援军。隋炀帝等的就是这个机会,他决定发动大军一举消灭吐谷浑。
大业五年(公元609年)二月,隋炀帝抵达西京(今西安),为即将展开的西巡之旅做准备,目标是彻底消灭吐谷浑,与西域各国建立自由贸易同盟。五月,当隋炀帝西行至青海时,隋军探知战败的吐谷浑可汗隐藏在覆袁川(今俄博河)时,隋炀帝命令部队四面合围,吐谷浑可汗只带了十余骑逃走,而无力抵抗的吐谷浑亲王只好率领十万部众投降。
六月癸卯(初八),隋炀帝一行人穿越大斗拔谷,山路崎岖,风雪交加,文武百官饥寒交迫,深夜未至营地,士卒和马驴大量冻死。隋炀帝本人也被冻个够呛,但是他坚持向西。
六月十一日,隋炀帝到达了张掖,十七日,隋炀帝来到今甘肃张掖市山丹县焉支山,原本计划是接见西域二十七国的朝拜使臣。
高昌国国王麴伯雅,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表现忠心的机会,将接见规格大大升级,带头组织西域二十七国国王,跪在道旁相迎,场面壮阔。
场面盛大的“万国博览会”,让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十分满意,对带头组织者麴伯雅大加赏赐,并令其跟随自己攻打高句丽。隋炀帝还为麴伯雅赐婚,将出身于宇文门阀的宇文玉波封为华容公主,嫁给麴伯雅作王后。得到隋朝的加持,高昌国的地位扶摇直上,隐隐成为西域二十七国的带头大哥。
次日,隋炀帝下诏设西域四郡,分别是鄯善(今新疆若羌)、且末(今新疆且末南)、西海(今青海湖西岸)、河源(今青海兴海东)四郡。
中原皇帝能抵达到西北这么偏远的地方,只有隋炀帝杨广一人。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,后来的唐朝与西域诸国进行繁荣的文化、经济交流,不能不说有隋炀帝西巡奠定的基础。
结束西巡之后,隋炀帝加大了兴修运河的力度,以便迅速调集丝绸、茶叶等出口物资运往西域,并将西域进口的物品运往全国各地,使得长安、洛阳迅速繁荣,变成全球数一数二的超级都市。
对于隋炀帝开凿运河,以往史学家大多持否定态度。运河修建工程进度逼得太紧,透支民力是有的,但硬说他修通运河的目的,是为了船载美女到南方去玩乐就近乎污蔑了。
其实,运河所联结的三个重要地方——关中、北京和江南,正是丝绸之路的绿洲路线、草原路线和海上路线的三个起点,隋炀帝开凿运河的良苦用心,是要在国内建立一个高效廉价的水上贸易交通网络,以国内统一大市场应对大规模对外贸易,实现内外双循环。
国内掀起基建高潮,大修运河网络,构建统一大市场,实现内外双循环,而在特殊历史时期崛起的中间商国家(吐谷浑/日韩),即将迎来末日。
此时此刻,正如彼时彼刻!
竟能如此相像?
04
尾声:新的乱世
原本,吐谷浑应该就此消失在历史中。
但是,隋炀帝三次远征高句丽失败(东西吐谷浑梦幻联动?希波战争重演?),逆转了整个历史的走向。
隋朝陷入大乱的同时,青藏高原又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强大政权——吐蕃,再加上盘踞西域和中亚的西突厥,蒙古高原上的东突厥,东北的高句丽,国际形势变得空前复杂。
汉地有句谚语:宁为太平犬,莫作离乱人,体现中国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。但是对于像吐谷浑这样的国家来说,混乱才是他们的乐土。趁着乱世,吐谷浑死灰复燃,不仅收复全部失地,还进攻到河右一带,屡屡袭扰李唐政权西部边境。
一时间,中国似乎重回十六国乱世,吐谷浑的黄金时代,又难道要回来了?
幸好,那个男人上线,挽狂澜于既倒,扶大厦之将倾!
正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时代,茶叶正式成为稳定我国西部边疆,最为重要的砝码,没有之一。
《一片树叶的传奇之旅》系列
摛盈策略,股票杠杆配资,涨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