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太极拳要求全身松开下运拳,感受用筋骨去打拳。但学者大多用肢体或四肢打拳,身体如铁板一块,没有一点蠕动、滚转,与真正太极拳相距甚远,学者不可不知。
不少人认为,只要肢体不僵硬、动作能舒展,便是 “松开”,行拳时仅以四肢挥摆、躯体平移,看似招式连贯,实则身体如铁板般拘紧,无一丝筋骨的蠕动与滚转。这般仅用肢体打拳的练法,与太极拳 “松内运劲、筋骨发力” 的核心要义相去甚远。须知,太极拳的 “松开”,关键在 “松内” 而非 “松外”,唯有松开内里的拘紧,以筋骨牵引肢体,方能打出太极拳的灵动与厚重。要明了 “松内” 的真谛,需先辨清太极 “内外” 之界。太极拳所言的 “内”,非指脏腑器官,而是藏于筋骨、经络之间的 “内劲通道”—— 是腰胯的拧转空间,是脊柱的节节贯穿,是肩肘膝踝的细微开合;而 “外”,则是四肢与躯体的表层动作。“松内” 便是要打通这 “内劲通道”,让筋骨从拘紧中解放,形成 “内松外顺” 的状态。正如拳论所言 “松肩沉肘,含胸塌腰”,这些要求看似是调整外在形态,实则是通过外在动作引导内里松开:“沉肩” 是松开肩部筋骨的粘连,“塌腰” 是打开腰椎的活动空间,“含胸” 是舒展胸腔与脊背的筋脉。唯有内里的筋骨、经络松透,外在的肢体动作才能随筋骨运化自然展开,而非刻意摆动。反观多数习拳者的通病,恰是 “松外不松内”。练拳时,手臂能自然下垂、躯体能缓慢移动,看似 “松” 了外在,却未松开内里的拘紧:腰胯如被固定的轴承,只能生硬平移,无法拧转滚转;脊柱如僵直的木棍,不能节节屈伸,只能整体晃动;肩肘如生锈的合页,开合之间卡顿滞涩。这般状态下,打拳便成了 “肢体运动”—— 以肩带手、以胯带腿,靠肌肉的收缩牵引四肢动作,而非以筋骨的运化带动周身。太极讲究 “劲发于足,主宰于腰,形于手指”,这一劲路的传递,全靠筋骨作为 “桥梁”:足底的劲需经小腿筋骨传至大腿,再经腰胯筋骨的拧转传至脊背,最后经肩臂筋骨传至掌指。若内里的筋骨未松,这 “桥梁” 便会中断 —— 腰胯拘紧则劲难上传,肩臂粘连则劲难达梢,最终只能靠肌肉发力推动肢体,形成 “局部用劲” 的弊端。而 “松内” 之后,筋骨的运化便能带动肢体自然运动:腰胯拧转时,脊背的筋骨随之牵引肩臂,肩臂的筋骨再牵引手掌;足底蹬地时,腿部的筋骨随之传导至腰胯,腰胯再带动躯体。此时的动作,便不是 “用肢体打拳”,而是 “用筋骨打拳”。每一式都有筋骨的蠕动与滚转,如 “拧毛巾” 般,内里的筋骨拧转带动外在的肢体缠绕,既有横向的拧转,又有纵向的贯穿,这便是太极拳 “一动无有不动” 的关键。更深一层说,“松内” 是 “筋骨蠕动、滚转” 的前提。太极拳追求 “身似游龙”,这 “游” 的姿态,便源于筋骨的蠕动与滚转:脊柱如游龙的脊背,节节屈伸、左右拧转,带动躯体形成上下起伏的 “滚转”;腰胯如游龙的腰腹,前后折叠、左右旋摆,带动四肢形成内外缠绕的 “蠕动”。这种 “蠕动” 与 “滚转”,非刻意模仿,而是 “松内” 后的自然呈现 —— 当腰胯的筋骨松开,便能自然拧转滚转;当脊柱的筋骨松开,便能自然节节贯穿;当肩肘膝踝的筋骨松开,便能自然开合缠绕。古之太极宗师,无不是 “松内” 的践行者。观其行拳,看似动作缓慢柔和,实则内里的筋骨运化从未停歇:腰胯的拧转带动躯体如波浪般起伏,脊柱的贯穿带动手臂如藤蔓般缠绕,肩肘的开合带动掌指如流水般灵动。他们的 “松”,不是外在的松散,而是内里的松透 —— 是筋骨的自由运化,是劲路的顺畅流转。故其拳架虽慢,却步步有筋骨支撑;动作虽柔,却招招有内劲相随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摛盈策略,股票杠杆配资,涨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